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
文章正文
李星吾回忆录之四:“小金库”是怎么查出来的?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9-06 14:56:01    文字:【】【】【

 

 李星吾  2024年08月18日 08:56 
“小金库”是怎么查出来的?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一些单位目无党纪国法,营私舞弊,互相攀比,为了小集体的利益,干起了私设“小金库”的勾当,而且还屡查屡犯。那么,这些“小金库”审计又是怎么查出来的?

    那是1992年上半年,我们审计了4家单位,其中:商业企业3家,行业主管部门1家。除查出少计收入,偷逃国家税收、挤占成本费用、乱发奖金补贴等带普遍性问题外,发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私设“小金库”。少则上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下面我将镜头拉回到那时现场审计的场景,看看他们的“招术”。

 

    镜头一:某市棉麻公司,时间1992年3月,地点财务科,审计人员我和小刘。

    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公司财务科一笔现金支付麻类科苎麻运费20000元,全部分摊给了棉花科(两科均为独立核算,工效挂钩内部单位)。于是,我从三个方面提出大胆怀疑:一是付出的运费正好是20000元整,没有零头吗?二是两科均为独立核算,工效挂钩,为什么棉花科要承担麻类科的苎麻运费?三是付出的运费为什么要用异地工商企业发货票而不是运输企业专用发票,且单位内部之间要用现金结算?

    为了弄清事情原委,小刘查阅了记录支付此笔运费的会计凭证。经查,这笔运费是某县工商企业开具的发货票,并经公司领导批示同意,以支付8000担,单价2.5元/担苎麻包干运费,计20000元在棉花科列支。带着这些疑点,我们找到了该公司主要领导和财务科负责人,在我们严密的逻辑推理面前,他们无言以对,承认了以假发票列支费用,提取现金,转入账外的事实。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大胆怀疑外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是审计寻找“小金库”的突破口。

    镜头二:某市棉麻公司收购站,时间1992年4月,地点站内招待所,审计人员我、小袁和小李。

    对该站的审计是市棉麻公司审计的延伸。审计进驻后,站长热情接待,为了便于工作和休息,就把我们安排在他们重新装修的站内招待所。说实话,像这样的的二级单位纪检部门前脚刚走,我们后脚就跟来了,原本是只想点个卯,没想到又有意外收获。

    审计中,我留心观察招待所的设施,在审查固定资产账时发现账实不符,崭新的彩电没有入账。那么买彩电的钱从何而来?是进了成本费用了吗?小袁和小李询问了财会负责人,他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在我们的耐心教育下,他把在“小金库”中购买彩电,使之成为账外资产的全部事实都作交待。通过这笔彩电款,我们顺藤摸瓜查出该站经多次检查,甚至纪检部门专案审查而漏网的“小金库”4万多元。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善于观察也是审计寻找“小金库”的途径。

 

    镜头三:某市储运公司,时间1992年5月,地点办公室,审计人员我、小刘、小唐和小袁。

    该公司业务单一,效益不太好,多年审计没进门了,对该公司的审计是出于“扫盲角”的想法而来。审前调查时,小唐和小袁听说该公司在储运过程中有大量的废旧包装收入,是真是假?

    审计中,我们决定把公司财务与工会、办公室、食堂等内部单位往来一并审查一遍,结果一无所获。正当犹豫之际,我说突击盘点出纳库存现金吧。小唐和小袁立刻行动,终于在出纳保管的保险箱里盘出一本活期存折,经核对存折上全部是废旧包装收入,累计发生额52万多元,支出45万多元,全部用于发放职工福利,余额7万多元由出纳保管。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甲单位用一种方法,可能一下查出一个“小金库”,但在乙单位不一定能查出,而要用二、三种方法,甚至结合一、二、三种方法才能查出。善于思考,因地制宜,就成了审计寻找“小金库”必不可少的手段。

    镜头四:某行业主管部门,时间1992年6月,地点机关小会议室,审计人员我、小刘、小唐和小袁。

    该单位与我们审计局比邻,对它的审计是由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安排的。我们如期进点,审计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现什么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有一天,我在局机关接到了一位陌生人当面提交的举报信,看其内容:一是反应该单位有关科室违规收费的问题,并附有收据;二是反应该单位有着工作人员索拿卡要的问题,也有具体物品、人员名单。我对举报人说,前者属审计管辖范围,我们马上查实;后者不是,建议他向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感谢你对审计的信任,我们会跟你保密的。

    接下来我和小刘来到了该单位某科,正好科长在,我们慎重其事地提起了违规收费之事,他听后很反抗,说根本没有这回事。我说稍安毋躁,你好好看看这是什么?我将违规收费的收据递给他。他冷静了一会看了看,然后又把收据给科室其他人传阅,看后他们都蔫了。我又问,这张收据的存根在谁手上?从他们互相推诿的眼神中,我得知收据的存根在副科长手中。

    在铁的事实面前,他们都如实招了。他们的手法是收一笔开销一笔,没连锁反应,也无账可查。真是狡兔三窟呀!到了晚上,领导说情的电话来了,朋友求情的人来了,都被我一一婉拒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审计查处“小金库”必须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穷追不舍,决不可半途而废。

    “小金库”之所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关键的一点就是它有迷人的“诱惑力”。一个私设“小金库”的单位,领导往往自诩:为了方便用公款违心的应酬;为了调动职工积极性,节日多发点钱物;为了对付各种检查,等等。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论审计什么单位,都离不开看会计账本和翻阅会计凭证。但是,“小金库”的疑点和线索在账本和凭证上是隐蔽而细小的。“小金库”的来源不外乎是些门面出租收入、财产变价收入、废旧包装收入等。这些收入之所以容易进入“小金库”,是因为它与单位的正常资金运动没有根本的联系,不在账上反映不易发现。对此,在实战中我们总结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审计方法,即“敢于怀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碰硬”。上述四个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图片
脚注信息